數位革命之後,資料革命登場

 

海量資料、巨量資料、大數據..雖然名稱不一,但是代表的意義卻是相同的,就是爆量的消費者資訊等著專家彙整與分析之後,在對的時機點找到對的TA ,並遞送對的廣告訊息,讓整個行銷結果更加精準與更具效益 。

Wal-Mart電子商務總監(Anand Rajaraman)如此闡述Big Data的價值:Facebook與 Twitter上的力量龐大到難以想像,如果能透過社群網站的Big Data,掌控消費者行為,我們就能以此重新定義消費的方式。

 

2009年新的流感H1N1出現,在當時被比喻為世紀流感病毒,有可能會造成全球性人類大死亡。不過當時美國CDC想在未大爆發之前,預測流感可能的傳染途徑與擴散的區域範圍,卻因為無法有效掌握狀況,整個作業時間有如拖了一世紀之久。(幸好沒有真正爆發疫情)

當時Google工程師卻在科學期刊發表了一份資料(比H1N1出現早幾周)用以推測美國流感傳染速度與可能的擴散區域。他們運用與流感相關的關鍵字的搜尋頻率(例如:止咳退燒) ,找出與流感傳播的時間、地區有無相關聯性,再與CDC的2007年與2008年流感資料比較,找出一組45個最重要的搜尋字,透過4億5千萬種數學模型,居然算出與CDC日後公佈的流感資訊幾乎符合,但是Google沒有用幾周的時間,卻是在一星期內完成,而且無須採集檢體(日後更不必再建立數學模型,而是可以同步發佈警訊)。

 

以上案例就是Big Data的最直白的解釋,換言之,資料原本就已存在(當然,現今的數位時代,每個人創造出更多的訊息資料),如何去挖掘資料,進而分析資料,再導入實際運用之上,才是將普通數據轉成黃金數據。

 

這本書並非以理論闡述學理的工具書,而是以實際的現況佐以實際案例說明,各式各類的資料有其價值存在,不過,也需要專家,各領域的專家來分析資料,甚至要預測未來趨勢(走向)的能力,有異於常人的眼界(與智識)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,在一堆01的數字間找出意義與價值。

 

套用在現今的行銷規劃中,替廣告商品找到精準的TA而不浪費行銷資源,是每個行銷人、廣告主心之所望。自網路興起主打起精準行銷或是BT模式,用以區隔其他媒體(傳統媒體),但,信者恆信,不信者依舊用懷疑的心態看待結案數據。(話說傳統媒體所謂的收視數據是否真的符合傳播策略的目的呢?畢竟視聽眾的Profile是以小樣本推論出來的)

現今已經有不少的企業體(如Google、Facebook、Twitter)擁有大堆頭的數據,他們也擁有不少資料庫分析專家,所以真正的精準行銷應該是指日可待的。

 

傳統的行銷模式因為數位科技改變一切,而當消費者運用數位工具之際,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隱性且豐富的行銷資源,又提供了企業主(廣告主)與媒體端全新的行銷籌碼,懂得運用這些巨量資料的一方,足以在數位時代搶佔一席之地。

 

 

書名:大數據

作者:Viktor Mayer-Schonbertger/Kenneth Cukier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出版日期:2013年5月

定價:360元(NT)

頁數:318頁

 

 

 

大數據 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巨量 data google twitter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雷納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